以什么点亮宁波夜经济?
发布时间:2024-08-09 点击量:41501
宁波的夜间经济方位
夜间经济,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界提出,是指发生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
夜间经济不是日经济的简单延续与复制,而是促进消费的新引擎,也是衡量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舒适度的风向标,既可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又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增加社会就业、促进消费力释放。
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评选的中国夜间经济繁荣度TOP100城市中,宁波处于第二梯队,夜间经济活跃度、消费力均有所不足。
表1 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繁荣度TOP100城市
总结宁波夜间经济存在五“缺”:一是缺“爆点”,商圈夜市、特色街区同质化较为明显,南塘老街、韩岭老街等基本上“千店一面”,创新产品开发、在地文化呈现及社交媒体营销相对稀缺。二是缺“业态”,仍以餐饮、购物、KTV和酒吧等传统业态为主,缺少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强的夜间消费产品,沉浸式演绎、livehouse等偏潮流化、年轻化的娱乐场所设立不足,文化、体育、演艺、康养等业态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三是缺“流量”,宁波市城区人口仅360.8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不足39%,远低于武汉(80%)、西安(76%)、杭州(73%)等城市,此外,对外地客群的吸引力也相对偏弱,平均每天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仅约为上海5%。四是缺“活力”,相较长沙“市井文化”、川渝“巴蜀文化”倾向于休闲松弛的生活方式,宁波乃至长三角城市的生活节奏更加强调工作和生产,而非娱乐和消费,相对务实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夜间环境清冷。五是缺“机制”,市级层面顶层设计更新不足,上一轮夜间经济实施方案于2020年出台,政策延续性和执行力度不够强,夜间经济综合管理专设机构和机制尚缺,可立竿见影的大平台和大项目培育不足。
02
夜间经济发展的密码
各大城市“百花齐放”繁荣夜间经济,本文从夜游、夜食、夜购、夜娱等维度解读各地夜间经济发展密码,为宁波繁荣夜间经济寻找突破点。
1.以游兴夜
西安、青岛等地——不夜城满城灯火见繁华
不夜城通常为“文化IP+互动体验+灯光秀”的综合性沉浸式夜游集聚区,以丰富业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消费层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极大激活夜间消费潜力,运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重资产模式,旨在打造高标准夜游型景区,投资往往超过10亿元,涵盖土地、建筑及演艺等要素。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西安“大唐不夜城”,由曲江文旅旗下的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2009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格局基本成型;2018年,以“西安年 最中国”新年节庆活动为契机,对整个街区进行提质升级,大体量夜间灯光景观成就第一波火爆出圈;2019年-2020年,伴随着“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多个IP的走红,成为现象级夜游项目。其成功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大题材造大势能,充分挖掘西安城市精神和文化意象,在唐皇家御马苑所在位置建设不夜城,唯美古建辅以色彩、灯饰、光影营造出的场域氛围,打造一眼千年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长安十二时辰,构建以盛唐文化为肌理的街市风貌;二是营造沉浸氛围,引进国际团队创排《再回大雁塔》《再回长安》两大常态驻场演出,创新推出“盛唐密盒”“华灯太白”“不倒翁”等行为艺术演绎,以兼具独特性、唯一性、排他性、文化性的各式广场剧目、快闪演艺、街头活动等内容,创造出弥漫整个街区的节庆氛围,推动游客形成峰值体验和记忆高潮点,并自发拍照、直播打卡,通过“必然”的搭建实现“偶然”的出圈;三是文旅反哺商业,采用“0门票+高品质商业业态”的文旅模式和“0租金+全孵化+联营扣点”的商户合作模式,以精品免费文旅项目收获顶级流量,巨大客流又为商户营收带来坚实保障,商户营收通过联营扣点正向激活项目收益,形成多方共赢的商业闭环。
第二类是轻资产模式,依托现有街道或古街,使用装配式建筑打造夜游场景,突出本地文化特点展现和流行文化植入,平均建设时间30天,平均投资金额为1亿元左右,典型代表有锦上添花文旅集团打造的东北不夜城、青岛明月·山海间、武汉木兰不夜城、广西南宁之夜等项目。
第三类是EPC及其他模式,由甲方引入夜游工程团队,搭建夜游场景,后续甲方负责运营,典型代表有广西天池山不夜城项目(EPC)工程总承包。
2.以食兴夜
长沙——“市井文化+品牌矩阵”打造夜宵第一城
根据央视财经发布的《中国城市夜经济活力指数报告》,2023年长沙居最爱聚餐与宵夜城市之首。湘菜品牌、歌厅文化、广电湘军及长沙人民较为松弛的生活态度共同塑造了深厚的夜间文化底蕴,营造起“越夜越长沙”的夜间消费氛围。
“无辣不欢”的餐饮风向奠定了长沙夜宵流量基础。辣味,使人们感受到舌尖的刺激和味蕾的满足,随着人口流动和饮食风味融合,“无辣不欢”的饮食习惯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目的地追求,长沙的夜宵以湘味牵头,吸纳四面八方的风味小吃,形成坡子街、东瓜山、渔人码头、扬帆夜市、四方坪、草根大院等夜食聚集地,吸引着自天南海北的食客。
“老字号”与“新字号”的传承创新激活内生动力。长沙支持老字号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有效推动“老字号”晋升“新顶流”,比如,火宫殿举办节假日庙会、烟火夜市等文化活动促进品牌宣传,玉楼东坚守厚重的文化底蕴、“依老塑新”传承技艺,让湘系美食文味相融;充分挖掘国潮内涵和市井文化,高度集聚了一批“店在线下,红在线上”的长沙系网红品牌,根据央视财经发布的《金牌新字号》金牌推荐榜,绿叶水果、颐而康、墨茉点心局、黑色经典、茶颜悦色等5家长沙品牌上榜(其中4家为餐饮品牌),占总榜单的10%,客串出品、零食很忙等新消费品牌,也成为长沙夜间消费持续活跃且不断增长的重要支撑。
完善的顶层设计和保障机制营造安全有序夜间消费环境。早在2019年,长沙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24小时城市”。2022年,湖南省首个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夜间经济服务中心”在长沙落地,在夜间8点至次日凌晨2点营业,专门为夜间外出消费的市民、游客和商家提供保障服务。
3.以购兴夜
杭州——不夜天堂·乐购杭州
杭州充分发挥电商产业优势,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结合宋韵文化遗风、当代数字科技、山水湖城生态等城市特点开发夜间消费场景IP,用一种兼具品质感和烟火气的姿态映射出千年古城24小时繁华商业版图。
“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打造“不夜天堂”。2023年7月,杭州出台《关于打造“不夜天堂·乐购杭州”的实施方案》,鼓励每个主城区确定一个区级夜间经济集聚示范街区,并对在夜间22:00至次日凌晨6:00提供服务的零售、娱乐、文化、书店等实体店铺予以最高50万元的一次性分档补贴。此外,牢牢把握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电商之城”的先发优势,突出直播经济特色,鼓励主播在综合体、步行街等商业区域开展直播活动,支持特色商圈、街区、小镇将“直播+”元素融入数字化升级中,营造夜购热烈氛围。
升级“商业外摆”,兼顾城市夜间“烟火气”和“品质感”。杭州于2023年3月推出商业外摆政策,放宽全市97个商圈、步行街商业外摆时间、范围及业态等限制,政策实施以来办理商业外摆1000余家,指导超50家运营主体制定“一场一方案”。2024年3月政策更新至2.0版,更倾向于对夜间经济的扶持,以省级及以上示范智慧商圈、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为试点,支持外摆夜消费集市,即在红线范围内的空地或不影响通行区域开设古玩、书籍、跳蚤市场等主题市集,支持商圈和消费聚集区通过夜景灯光、广告和店招、媒体墙、临时宣传设施、城市家具等进行夜间消费氛围营造。
4.以娱兴夜
上海——文娱体融合构筑火树银花不夜城
上海始终从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环节出发,立足国内一流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商业配套,统筹文化、旅游、体育等资源,推动夜间娱乐文体消费复合化、多元化、都市化、国际化发展。据统计,上海的夜间灯光强度位列全国第一,2022年平均每日夜间出行人群规模超177.19万人,酒吧、Livehouse分别达2300、140余家,21点后开场的夜间电影约13.57万场。
完善夜间娱乐文体空间布局体系。上海围绕打造24小时城市愿景,编制了《上海市夜间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行动指引(2022—2025)》,促进商业载体、演出场馆、画廊、体育竞技场馆等业态集聚,推动重点区域从点、线向块、圈、带状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上海文博、美术和演艺资源集聚优势,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培育一批“上海专属”夜间文旅IP。
多元业态集成更丰富的夜间新内容。上海密集出台鼓励夜间经济融合创新的政策措施,支持夜间消费跨界、跨圈、跨业融合。比如,由复兴广场大楼改造的INS新乐园,以互联网思维审视娱乐行业生态,以年轻人感兴趣的电竞主题为切入口,注重打造先锋生活方式,集电竞、酒吧、演出、餐饮和艺术展览等业态于一体,营造微醺chill的氛围,为“夜猫子”打造了一个非常桃源式的“乌托邦”。
提升夜间经济精细化治理水平。支持黄浦区创建全市首个夜间经济精细化治理示范区,聚焦智慧赋能、交通优化、分类照明、绿色低碳等八个方面提出13条具体举措。组建由商文旅体行业代表企业共同参与的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理事会,促进上海夜间经济资源整合、跨界联动、协同治理。
纵观各地发展夜间经济的发展模式,总结出几大基本要素:一是高密度活跃人口,武汉、西安、杭州等地城区常住人口均在70%以上,庞大的人口基数支撑起大规模的夜间经济市场,不同年龄、职业、收入水平的人群在夜间有着各自的消费偏好,催生出多元消费业态;二是高影响力场景IP,西安、青岛等地从自身文化内涵、区域特色出发,以小切口做成大IP,并持续延伸夜间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构建起热烈活跃的夜间消费氛围;三是高站位顶层设计,政府端前瞻谋划夜间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有力政策举措,同时建立有效管理协调机制,如夜间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交通、治安、环保等多个部门。
03
宁波何以兴夜?
对宁波而言,如何突破人口、资源等要素瓶颈,在夜间商业模式较为同质的“夜江南”地区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深刻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与区域特色,并持之以恒注入新的时代需要与发展内涵,把握好“外地客群、本地居民”两大主体,回答好“市场缺什么、宁波有什么”两大关键问题,以小切口起底大文化,形成差异化、品质化、多元化的消费体验。
建议依托明州千年罗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集中力量造势“不夜明州罗城”文化IP,以古城重塑还原历史上最有名的明州府城,打造具有宁波印记的现象级夜间城市名片。
一是做好“古今交融”文章。当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旅游理念,在游览观光的同时深入倾听当地历史文化。要以大手笔规划厚植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在秀水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项目上,注重罗城整体风貌的协调与文脉的延续性,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古城肌理脉络与格局,避免与其他城市街区的商业同质,同步推进夜景氛围亮化,创新开发沉浸式演绎、互动美陈、智能夜游等交互式夜间体验项目。构建“一月一集市”“一月一节庆”体系,举办唐风、宋韵等主题文化特色鲜明的集市活动。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博场馆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错峰延时开放,开发夜展、夜宿、夜食等有别于白天运营模式的夜游活动。探索开设夜间游览观光专线,推动鼓楼、月湖等历史文化街区串珠成链,构建一步一景的沉浸式夜游文化空间。
二是做好“水岸交融”文章。许多地区以江景夜游串联城市地标、宣扬特色文化,比如,曼谷“夜游湄南河”投入超10类邮轮,分别提供泰式传统表演、现代乐团演出等风格迥异的演艺形式,杭州“如梦上塘”为江南运河文化的水上实景演出,将戏剧、视觉艺术、水特效等科技融于一体。宁波也推出了都市旅游水上项目——“三江夜游”,但项目的可游性、可赏性、可玩性相对偏低,在地文化挖掘不足,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导入声光电、水雾火、全息投影、多维激光、3R(VR、AR、MR)展示等新技术手段,引入高水平专业演绎团队,围绕大运河(宁波段)连通海上丝绸之路等内容创作剧本和演出项目,注入海丝文化、港埠文化等特色内涵,将“三江夜游”打造为更有吸引力和辨识度的城市夜游特色产品,构建水岸交融的宁波文化深度体验场景。
三是需把握几个点亮夜间经济的关键密码。聚焦Z时代消费主力创新夜间消费业态供给,加速布局Livehouse、脱口秀剧场、电竞馆、潮玩俱乐部等新型娱乐场所,创新推出数字科技、健康疗愈、社交集会等夜间消费新内容,举办夜间艺术展、戏剧节、音乐节、汉堡节等活动,打造多层次叠加反应、多业态有机衔接、多元化需求满足的综合性夜间消费生态。聚焦全媒体宣传造势夜间消费氛围,以更大力度推广“甬城烟火气 清凉仲夏夜”等消费季活动,拓展举办消夏节、纳凉节等夜间子主题活动,同时鼓励支持“外摆经济”“后备箱经济”等接地气的经营方式。聚焦新潮热点造势网红打卡点,推动“现实+虚拟”新型消费场景营造,时刻跟踪互联网消费热点,鼓励商圈、街区引入火壶、打铁花等最新出圈的演绎模式,以吸引夜间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