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Responsive image

目标千亿,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4-03-15  点击量:193

 

        当前,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加速演进,正在重构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竞争格局,并在发展方向上主要朝着智能、健康、绿色三大领域渗透融合。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健康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亦被认为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发展潜力和空间最大的产业。

        近年来,宁波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先后发布《宁波市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然而,对照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宁波仍存在龙头企业偏少、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亟需破局。

01摸现状,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具备一定基础

        作为宁波重点培育的新经济增长点,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呈现“三园区、三片区”的产业分布格局,在生物疫苗、体外诊断试剂、医学影像设备等细分领域形成一定特色优势。

部分产品国内领先。2022年,全市实现规上总产值219.6亿元,较2019年增长66.4%,年平均增速达18.5%,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平均增速7.3个百分点。其中,部分产品响誉国内,比如戴维医疗的婴儿保育箱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健信超导的“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成为全市首个国际首台(套)产品,鑫高益的“磁共振成像系统”、胜杰康的“一次性使用冷冻消融球囊导管”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健世生物的“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技术”国际领先,荣安生物的人用狂犬疫苗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近25%,立华制药的白芍总苷是行业内单品种销售超亿元的“浙产中药”知名品牌。

医疗器械企业居多。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制造业企业共151家,其中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大优强培育企业3家,总部在宁波的上市企业7家。从全口径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市药品生产企业32家,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494家,占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大部分,与宁波制造业基础较好而药物研发创制实力基础较差的特点基本相符。

宁波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

企业名称

领域

主要产品

荣誉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

光学显微镜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宁波杰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

三颗针提取物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宁波正力药品包装有限公司

西林瓶、预灌封注射器

宁波明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

眼科光学仪器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宁波法里奥光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智能磨边机

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

宁波蓝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口腔设备

宁波天益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净化装置体外循环血路

宁波圣宇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麻醉面罩

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超导磁体

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

体外诊断试剂

大优强培育企业

宁波海尔施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体外诊断试剂

宁波荣安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

人用狂犬疫苗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

光学显微镜

上市企业

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体外诊断试剂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宁波天益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净化装置体外循环血路

宁波戴维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婴儿保育箱

宁波健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

宁波美诺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制造

化药制剂

三园三片格局初显。前湾生命健康产业园聚力发展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宁波生物产业园致力于打造全身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梅山生命健康产业园加速建设集研发、制造为一体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园。除三大主要园区,另外还有若干片区,海曙、江北、鄞州中心城区重点发展诊断试剂和高值医用耗材,北仑片区着重提升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余姚、慈溪片区重点发展医疗影像技术与设备等高附加值的医疗器械与耗材。

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宁波先后引进建成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国科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8家高水平研究机构,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等,认定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1家。

 

02找短板,宁波与苏杭等先进城市差距较大

        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历史久远,早在清咸丰、同治至民国间,药行街上就有53家药行,包括聚兴、懋昌、源长、慎德堂等。到上世纪50年代,老牌药企大红鹰药业、立华制药、宁波中药相继成立,宁波的生物医药产业仍旧延续着创新活力,但随着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宁波的生物医药产业渐渐落后于苏州、杭州等同类城市,问题出在哪里?

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相较于苏州、杭州等产业发达城市,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在推进机制、政策力度、园区统筹等方面存在差距。例如,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缺乏明确的牵头机构或推进专班,难以形成高效的部门协同;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倾向于支持已初步具备科研成果或近1-2年可开展产业化的项目,对企业支持介入较晚;宁波现有生物医药园区在总体规模、企业实力等方面较苏州工业园、杭州医药港差距较大。

规模能级有待提升。相比苏州、杭州等地,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在规模能级、企业数量、领军企业等方面存在差距。例如,宁波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产值仅为苏州的1/10、杭州的1/5;宁波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数量虽位列省内第二,但仅为苏州的1/3、杭州的1/2;宁波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不足苏州、杭州的一半。

 

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相比苏州、杭州等地,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平台能级等方面短板明显。例如,宁波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数量仅为苏州的1/3、杭州的1/5,且尚无批准上市的新药,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占比、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占比也低于苏杭等地。宁波医疗器械企业新产品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比重仅3.4%,远低于苏州等先进城市10-15%的研发强度。苏州具备国家科研院所16家、国家级重点平台20家,而宁波尤其缺少国家层级的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

 

产业生态有待优化。相比苏州、杭州等地,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在审评审批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要素保障等方面稍逊一筹。例如,苏州设有省药监局审评核查苏州分中心,而宁波缺少与城市能级相匹配的省级药械审评机构,缺少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公共平台,也缺少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分所等类似的检验检测机构。苏州、杭州在产业金融服务、专业人才供给等要素保障能力强于宁波,宁波目前尚无政府牵头设立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据调查了解,宁波不少企业缺少具备生物医药行业工作经验的研究型人才、注册申报人才以及检验检测相关技能型人才等。

 

 

03寻方向,创新药与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可期

        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近三十年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销售额年均增长25-30%,已然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超13万亿元,中国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其中,两个领域值得期待。

医药产品领域,我国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逐渐与世界接轨,创新药研发和上市迎来快速发展期,创新药市场规模稳步提升。尽管现阶段宁波暂无新药获批上市,但现有的美诺华、荣安、立华等企业均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应重点聚焦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疑难杂症领域,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临床急需的I类化学药、I类生物制品以及中药创新药等。

医疗器械领域,我国已基本实现低端产品国产化,但医疗设备、分子诊断等高端产品仍以国外为主,技术突破及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是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宁波应聚焦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试剂、医用高值耗材、植介入器械等优势领域,积极开发新型磁共振成像装备(MR)、植入式人工心脏瓣膜以及针对重大疾病的快速检测诊断试剂等高端产品,实现国产替代。

04促发展,聚焦机制、生态、创新以及规模

        对照千亿目标,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需做好以下四点:

完善顶层设计。应借鉴杭州、苏州做法,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链长制”和月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针对“药械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引培”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力度,集中全市力量打造甬江生物医药创新核心区和前湾生命健康产业园及多个区域特色园区,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招商吸引力、竞争力。

优化产业生态。一方面要补短板,针对审评审批资源不足的短板,积极向上争取浙江省医疗器械审评宁波分中心建设和赋权运行;针对公共服务平台不多的短板,大力推进GLP、GCP、CXO、注册检验、MAH持证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中试转化、临床试验、生产制造、上市销售、质量管理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针对检验检测服务短板,对接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建设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宁波院区。另一方面,要强化要素保障,组建包括政府引导基金、社会化基金、企业(园区)自有基金等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体系,推动宁波大学、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等高校与重点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定向培养药品、医疗器械领域专业人才。

提升研发能力。应以甬江科创区为核心载体,聚焦生物3D打印、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布局宁波。建立“医院+研发机构+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在临床试验项目上探索精准对接与创新合作,提高临床资源利用效能。完善“卫健+医保+企业”面对面会商机制,引导我市创新药械产品进入医疗机构。同时,设立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动生物医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联合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

加大主体引培。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底子薄、起步晚、规模小,要实现同类城市竞争,必须以超常规举措加大主体引培力度。要主动融入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和创新网络,加强与上海张江、杭州医药港、苏州工业园等先进园区的常态化对接、驻点招引,重点引入处于中后期临床或注册前阶段的优质产业项目。加快引培MAH平台公司落户甬江科创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资源—服务资源—产权交易”的招商运营生态。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优质企业品牌出海、初创企业孵化成长等。

 

首页   关于我们   业务与服务   新闻动态   招标信息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宁波市高新区扬帆路525号宝龙广场1号楼10楼  电话:罗总-15957872303,应总-13967891665,俞总-13456166696,固话-0574-88130331
Copyright 2019 © 浙江万里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1039859号-1   技术支持:宁波网站建设-勇商互动     网站地图 xml地图

503084688
159578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