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Responsive image

新质生产力:“新”在何意,“力”使何处?

发布时间:2023-12-01  点击量:122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和浙江考察,先后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突破前沿科技领域,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自此,“新质生产力”一词,成为继“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之后,又一个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智库、媒体和各级政府等高度关注的主题。

宁波作为全国第七大工业城市和“单项冠军之城”,制造业是宁波的立市之本,也是强市之基,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塑造未来竞争力的根本出路。特别是当前,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加速演化,再加上宁波本身临港工业占比较大,科教资源“先天不足”,如何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采取超常规措施加速突破,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在何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依据。从字面上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在“新”,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一种代表新技术、重塑新动能、创造新价值的新型生产力,是生产力跃迁的新形态。

从历史维度看,每次社会生产力的重大飞跃,都是因特殊的历史条件而触发,其中科技革命是因素之一。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按照长波周期理论,目前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时期,也就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度扩散融合时期,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以往周期相对单一的主导技术牵引,而是向着智能、健康、绿色三大主导技术群融合突破的方向演进,特别是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迭代更快、渗透更广、影响更大,数字经济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重点。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追赶,已经从前几轮技术革命的追赶者,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某些领域的引领者。面向未来,具有人力资本厚、应用市场大、创新领域广等方面优势和潜力,抢抓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的历史机遇,主动谋求发展新质生产力。

1:5大领域前沿技术产业方向

大信息:新型储存器、半导体、量子信息、大数据、5G/6G、元宇宙、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隐私增强计算、国防技术

大健康:合成生物技术、组学技术、数字医疗、生物创新药、医疗影像、医疗机器人、生物制药设备、脑科学与脑机接口

大智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新型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

大环保:节能环保、CCUS、光伏、氢能、电化学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

 他: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先进核能技术、物联网、食品科技

从全球维度看,新质生产力是科技水平领先的生产力,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发展的底气。近年来,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邮轮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排名第12位,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据三席,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2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0万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力量。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实施的“小院高墙”策略,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不断推动基础性、源头性、战略性领域的科技突破。这些前沿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转化,将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1:近期中国航空与海洋重大科技成就

从实践维度看,只有当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实体产业时,才能形成现实的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培育壮大以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真正形成现实的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这些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3%,“三新”增加值占比提高到17.36%,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总量居世界第2位。这些产业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才有“硬核”支撑。

二、定何向?

对于哪些产业能代表新质生产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大致明确了方向,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布局方向可以相对广泛,对于宁波一个城市而言,由于资源禀赋差异、投入资源有限,显然不能布局太过分散,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集中资源推动科技研发和未来产业更好结合,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宁波依托体制、港口、开放等优势,发展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民营经济为特色、外贸出口为导向、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基地、全国三大服装生产基地和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682亿元,均跃居全国城市第7位。根据赛迪顾问《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宁波位居全国城市第4位,比2022年上升2位。

 
 

2:宁波八大千亿级产业规上总产值及占规上比重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宁波制造业对标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和“质”的要求以及深圳、苏州等城市还有不小差距。比如,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1%,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4%,杭州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1%,而宁波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5.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1%,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新材料、商贸、家电、汽配等传统优势产业。因而,产业结构总体偏重、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未来产业发展培育不足,已成为宁波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短板所在。

所以,宁波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以往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朝着新的技术前沿方向,遵循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支撑体系。今年8月,宁波市政府正式印发《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对制造的“战略方向”再次作了调整,提出打造数字产业、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现代健康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一批未来产业群。新版产业规划将数字经济提到万亿级产业目标,更加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但在产业结构目标上仍比较强调规模导向,以及石化、汽车、装备、家电、服装等既有优势产业。

相比,上海则把发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引领作用放在优先战略方向,深圳持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深根细作,合肥全面发力“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新产业赛道。当然,这不意味着传统优势产业不再重要,而是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赢得未来产业竞争的视角,需要更加重视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小、未来成长快、功能带动强的产业。因为从科研布局到未来产业再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连续渐进过程,目前国内主要城市都在发力布局新赛道,部分产业已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如果不及早进行布局,当产业到达爆发式增长的拐点时,就会由于前期技术积累不足、市场开发不力、产业生态不全而被甩在后面,失去在新一轮产业技术发展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机会。

2:国内主要城市未来产业布局方向

北京:未来信息(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元宇宙、量子信息、光电子)、未来健康(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合成生物)、未来制造(类人机器人、智慧出行)、未来能源(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未来材料(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未来空间(商业航天、卫星网络)

苏州: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

上海:未来健康(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治疗、合成生物、生物安全)、未来智能(智能计算、6G 技术、量子科技、拓展现实XR、通用AI)、未来能源(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未来空间(深海探采、空天利用)、未来材料(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非硅基芯材料)

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

深圳:510 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1015 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

杭州: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

宁波应借鉴这些城市做法,把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战略优先位置,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科技创新支撑和产业发展基础,且未来前景乐观并符合国家支持方向的,要集中资源打造成为来来支柱产业,而对于那些代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但尚存在一定不可预见性的领域,可结合现有产业资源、区域产业协同和场景应用基础,对细分领域相对包容,加强科研储备和场景营造,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针对每个产业领域,应逐步搭建形成由一家科研机构、一个高能级科研平台、一批首席科学家、一支重大基金、一批标志性项目、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一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块组成的支撑体系。

三、使何处?

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特点和条件,核心在于技术、人才、金融、场景、数据等各类生产力要素的融合驱动。宁波目前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强。比如,先进技术策源能力方面,宁波科研院所“天生不足”是最大短板,仅宁波大学1所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仅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高能级实验室、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学科的支撑,缺乏生物技术、医药、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面向未来的前沿科研力量布局,基础研究经费占R&D比重为1.96%,远低于全国6.57%和全省4.56%的水平。

与此同时,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比如,宁波的招商引资评价考核还是以规模为主、以大项目为荣,而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科技招商、新兴产业招商重视不够,导致未来产业“种苗”储备不足;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不到5亿元,且支持模式单一、创新不足,主要支持3年内的种子期或初创期企业,累计投资所占企业股权不能超过20%,单笔支持资金100万左右,相对于全市众多的初创型企业,投资覆盖面还不够广,尚未发挥投早、投小、投科技、投久的功能。

 

32019年以来主要城市IPO数量分布(截至20238月)

承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质空间拓展也受到制约,增量工业用地空间主要集中在远离中心城区功能的沿海区域,不利于高端新质生产力要素集聚。城区城市更新力度偏慢,工业楼宇等新产业空间供给不足,产业被迫外迁和优质项目无地可落的现象并存。唯一的国家高新区基本饱和,前期商住开发比重偏高,高新技术要素导入不足,缺乏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科技成果、标志性产业集群、高科技大公司等,托管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仅2.3%,与同类城市高新区差距较大,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和功能支撑不足。

3同类城市国家高新区主要数据比较

园区

面积

(平方公里)

生产总值

(亿元)

占全市

比重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占全市

比重

武汉高新区

518

2401

13.6%

4200

45.9%

苏州工业园

278

3330.3

14.7%

2000

17.9%

合肥高新区

128

1252.7

11.0%

2000

44.2%

广州高新区

37.3

4158

14.7%

3500

29.2%

成都高新区

237.2

2800.6

14.1%

3315

42.5%

杭州高新区

85.6

2022.6

11.2%

1928

18.9%

西安高新区

1079

2681

25.1%

3874

54.3%

宁波高新区

(托管面积)

38.7

334.2

2.3%

430

11.0%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可能与实际数据存在出入,数据年份为2021年。

因此,提高前沿技术的创新策源能力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要围绕宁波重点布局的产业赛道,预判市场方向和主流技术路线,加快打造以甬江实验室为引领的新型实验室体系,筹建海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前沿领域实验室布局,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持续支持从0”到“1”的基础研究,滚动实施“科创甬江2035”研发计划,一体化布局战略协同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科创生态育成、重大应用示范攻关计划,集中资源力量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4:宁波甬江实验室A区规划效果图

高起点规划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但不同于早期规划的大尺度开发园区,而是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配套、居住环境品质、产学研合作等需求,梯次规划布局未来产业加速园、未来产业先导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其中,未来产业加速园应贴近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可以建立创新链条上的深层次合作关系。应聚焦未来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依托甬江科创区等重点区域,结合工业园区有机更新,系统布局若干未来产业园区,推动全市科研资源和产业联动,发挥市级各类产业基金和招商引才政策作用,引导高新产业项目优先落户,谋划打造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终需要依靠创业人才队伍和企业家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尤其是“瞪羚”“独角兽”型创业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为此,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科技型企业的招引、培育和支持力度,建立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健全从天使到股权投资的全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为企业新技术大规模示范应用提供场景机会,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合力共同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营造科技型企业培育成长的良好环境。对于那些投资较大、周期较长且存在一定风险,但技术路线可行、市场前景乐观的产业,要发挥国企基金作用。

 

首页   关于我们   业务与服务   新闻动态   招标信息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宁波市高新区扬帆路525号宝龙广场1号楼10楼  电话:罗总-15957872303,应总-13967891665,俞总-13456166696,固话-0574-88130331
Copyright 2019 © 浙江万里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1039859号-1   技术支持:宁波网站建设-勇商互动     网站地图 xml地图

503084688
159578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