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Responsive image

未来社区可持续运营探索系列之二:如何开展社区营造

发布时间:2023-02-16  点击量:311

一、为什么要做社区营造?

未来社区可持续运营包含空间业态的肥瘦搭配、社区营造、数字化降本增效等多种路径,其中社区营造对各社区是最具普适性与推广性的。而且,随着城市的急速扩张,社区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陌生,在群体层面上,信任互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公共生活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诉求;在政府层面上,社区治理形态普遍以行政依赖型为主,即主要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居民态度以等、靠、要为主,由于管理的内容过于庞杂,在经历了后现代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之后,由上而下的层级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复杂社会。

因此,社区形态亟需转型,这便成为了“社区营造”生长的契机,把当代以陌生人为主体的社区结缘为美好和谐的社区,培养居民们成为有温度有责任心、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的人,营造出有温度的社区从资金、管理等各角度实现社区的可持续运营。

 

二、什么是社区营造?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罗家德教授如此定义社区营造——“社区营造是社区自组织的过程,提升社区内的社群社会资本,达到自治理的过程。通过政府引导(不再是政府主导和管控)、民间自发、NGO(非政府组织)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也就是说,社区营造除了政策引导,政府简政放权与治理下移之外,还需提供适宜社造组织成长的土壤,来鼓励更多创变者的出现,也鼓励居民们完成从被服务者到观察者和支持者,再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由此梳理出,在政府引导的大背景下社区营造的核心力量,即专业社区营造机构、居民自组织。

 

三、专业组织,引导居民共创

专业社区营造组织参与社区营造,是整个社区营造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旨在通过让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更新,从而挖掘社区领袖、培育社区自组织、激发社区居民活力,并主动承担公共事务,统筹社区资源互助最终形成社区人人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

典型案例:上海新华社区的“一平米行动”

作为专业的社会营造组织,大鱼营造社会组织旨在激发市民自发地参与社区营造,促成多方参与的共建新模式,最终实现长效运营。大鱼营造在上海新华路发起的韧性社区“一平米行动”,通过政策激励、活动展开等方式,鼓励居民将灵感打磨成激活社区的微小行动,落实到社区的一平米的角落中。

如在新华社区的室外公共空间中,由营造组织牵头,带领新华居民共建共营,创造了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全龄段自由游戏场。一方面由家长、孩子们亲自参与游戏场的构思、资金筹集、创建和持续改造;另一方面通过行动,培育在地居民的可持续运营团队。

 

1:大鱼营造韧性社区“一平米行动”

 

典型案例:宁波水岸心境未来社区的共享农场

我司参与的宁波海曙水岸心境未来社区,充分利用约1000平方米的屋顶空间,打造屋顶农场。由专业运营组织运营管理,让居民可租赁、认领、志愿养护兑换等方式认领农场地块;并由托育机构、幼儿园、学校提供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区就能受到自然教育。

通过专业组织带领,一是通过让居民参与农场种植、农场活动、自然课程,逐步形成熟人社区;二是不断挖掘孵化社区达人,再让达人带领各年龄段的居民们共同学习各类作物的种植、养护、培育等知识,亲手播种、灌溉,提升居民参与度,反哺社区运营管理。

 

2:水岸心境社区共享农场

 

四、人人参与,营造社区生活

社区营造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动员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从而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专业社区营造机构的出现,最终目的亦是为了让他们消失。孵化出的社区自组织、社区达人,让他们带领社区不断保持活力,并且让更多居民可以参与其中。

典型案例:日本马富士山公园“市民参与型的公园管理”

通过学习迪士尼公园的待客之道,日本设计师山崎亮提出“市民参与型的公园管理”模式来运营管理马富士山公园,即公园并不收取门票钱,通过为社团提供免费的公园活动中心空间、开展活动通知等方式,让社区社团入驻公园,常态化开展活动、表演,并经常邀请不同的社区自组织来办活动,从而吸引居民参与活动、观看表演。

在这样的机制和运营理念下,在公园驻场的“演员”数量、社团的活动类型也如滚雪球般增多,从居民观看,到居民参加、付费活动,逐步实现人人参与、吸引人群来到公园的人也逐年增多。

 

3:日本马富士山“市民参与型的公园管理”

 

典型案例:上海杨浦区的“社区花园”营造

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小区,社区营造组织“四叶草堂”协助居民打造了一方200平方米的“百草园”,一年四季下来有100多种花草果蔬,多数来自居民家中。不仅如此,“百草园”不再需要物业、社区居委会管理1000多名参与的居民自组织、自维护。同时,小区里40多名儿童组建了儿童志愿者队,轮流值日,为植物浇水、施肥、捉虫、修剪

目前,“社区花园”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在营造组织、社区达人等带领下,诸多社区利用社区内自有的“边角料”,打造社区农园,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并以此为平台促进居民交流、引导人人参与、居民自治。

 

4:居民参与“社区花园”种植栽培

 

五、未来展望,形成生活共同体

社区营造在当今社会变迁背景下,具有强大的社会需求,而这中间最为重要的是转变居民价值观下的思维方式。在专业机构退出后的社区需要更多地依靠居民自治力量,秉承“谁主张、谁受益、谁负责”的核心原则,并辅以大数据、算法、数字技术,最终实现社区事务能够不出社区,共同构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邻里相亲的生活共同体。

 

 

首页   关于我们   业务与服务   新闻动态   招标信息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宁波市高新区扬帆路525号宝龙广场1号楼10楼  电话:罗总-15957872303,应总-13967891665,俞总-13456166696,固话-0574-88130331
Copyright 2019 © 浙江万里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1039859号-1   技术支持:宁波网站建设-勇商互动     网站地图 xml地图

503084688
159578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