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宁波如何“稳投资”?
发布时间:2022-04-13 点击量:453当前我市疫情形势非常严峻复杂,各级政府都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要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好,把社会面风险管控好,全力打赢这场不容有失的大战大考。另一方面,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面临着繁重的发展任务,根据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基于此,本文从“稳投资”的角度,结合宁波实际,提出以下五大策略。
一、以落地为重点,推动专项债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今年3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补短板增后劲和经济稳定增长。专项债额度,向偿债能力强、项目多储备足的地区倾斜。去年提前下达的额度5月底前发行完毕,今年下达的额度9月底前发行完毕。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另外,还专题研究加强2022年水利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有关工作。在2022年4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农业农村司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水利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作为政府债券重点支持方向,同时允许将专项债券用作水利项目资本金。”推动专项债项目落地,关键在于做好前期项目谋划和加快项目审批进度。项目谋划一方面要选择既利当前又惠长远,惠民生、补短板等领域投资,支持新基建等增后劲、上水平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提高谋划深度,系统考虑项目建设条件,提高项目评价论证科学性,促进项目实施,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主要是发挥发改部门牵头作用和资规部门的土地要素保障作用。
以水利项目为例,针对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比较大、投资需求高、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等特点,2022年3月,浙江省水利厅、财政厅《关于水利领域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通知》,提出在海塘安澜千亿工程,水库、引调水等具有一定收益来源的重大项目,干堤加固、骨干排涝、水生态修复等其他重大水利项目以及农饮水达标提标、幸福河湖建设、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等中小型项目方面,树立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实施,为争取专项债券打好基础。如四川巴州城区防洪工程,总投资6.86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堤防工程、景观闸工程、排涝工程等,项目收益涵盖水面经营、河道景观经营收益以及政府性基金收益。
二、以创建为起点,持续推动宁波未来社区建设
201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和“两个高水平”目标要求,率先作出谋划创建未来社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打响新时代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的“新名片”。2021年未来社区建设由试点转向创建,省发改委、住建厅在2021年度未来社区创建通知中明确提出:把未来社区建设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城市旧改新建、有机更新的全过程,丰富创建类型,鼓励百花齐放,加快推动从个案“试点”到面上推广。当前,旧改类未来社区正全面推进,宁波第四批创建名单中旧改类占比达83%。2021年12月,浙江省未来社区专班提出将启动全省城镇未来社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宁波鄞州、慈溪已完成规划编制,我市在前四批未来社区建设基础上,将再新增一批未来社区创建,应根据旧改类和新建类的不同特点,创新模式推动项目建设。
以高新区未来社区创建项目为例,项目以街道作为实施主体,将项目纳入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批复项目建议书后,采取二合一的模式,审批项目实施方案。同时,项目立项明确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实施方案设计招标方案,立项批复后加快启动全过程工程咨询招标,通过全咨单位的统筹协调,加快推动项目实施落地。
三、以共富为主线,因村施策促进集体经济投资
2021年8月,宁波市发布《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其中指出:“积极引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城中村”改造,试行带方案出让、协议出让等方式,构建多渠道多主体投融资体系。”“制定农房拆旧建新补偿等村庄梳理式改造激励政策,支持农户选择单户改建、连片联户改建翻建或整村整拆整建等模式,高标准建设一批“浙东民居”。以美丽城镇、小集镇式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采用土地置换、农地流转、村庄撤并、下山移民等办法,引导偏远地区农村居民向镇区、集聚类村庄、集中居住区流转。”
以海曙新村建设项目为例,通过村集体筹集资金,街道负责提供土地,推动新村项目建设,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城中村”改造,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
四、以项目为载体,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中共宁波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做优做特绿色都市农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综合体。深化“千万工程”,塑造“山、水、林、田、路、房”整体大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2021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农业和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宁波市乡村振兴局共同印发了《共同富裕乡村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十大重点行动,包括了未来乡村、数字乡村、美丽田园、精品村等具体内容。地方国企公司作为具有集合投融资、项目建设、运营等各方面能力的市场主体,可立足乡村振兴,发挥优势,深化银企对接,创新融资渠道,承担新使命,开启转型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
以浙江农发集团为例,通过成立浙江省振兴乡村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重点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时代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开发,培育成为乡村“两区”建设全链开发商,针对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的“全域整治缺资金、乡村振兴缺产业”的核心难点,创造性提出了“前端土地整治、后端产业导入,整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产业导向、市场运作”的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新模式。
以中信旱垣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为例,园区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基础,建造设施农业园区。通过充分发挥中信集团的协同优势,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引入农产品加工和生活服务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融合层次,形成了“土地综合整治+农业产业园投资+专业化生成运营+线上线下销售体系”的一体化、全链条循环模式,起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
五、以试点为契机,积极采用REITs盘活存量资产促进投资
2020年4月,我国正式启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2021年6月21日,首批9个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上市交易。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21﹞958号),REITs试点涵盖了交通、能源、市政、生态环保、仓储物流、园区以及新型基础设施,此外还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供水、发电等功能的水利设施以及自然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具有较好收益的旅游基础设施。
以苏州工业园区REITs项目为例,项目原始权益人为苏州工业园区建屋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和苏州新建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均为苏州工业园区国资企业,基础资产包括苏州创意产业园B区及2.5产业园一期、二期,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为34.92亿元。通过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地块项目、现代服务产业园A地块、汇智湾项目、苏宿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三期、BT+IT融合创新中心项目、微软二期项目、生物医药产业园四期、生物医药产业园五期和现代服务广场项目共10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总投资规模约为90.22亿元。